近十几年来,跟着红木工业的开展,一向未曾改变的《红木》国标,早已显露出其不达时宜的一面。特别是上一年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条约》(CITES条约)对国标中所列的7种红木树种予以国际贸易约束后,使得可供加工的红木资本愈加稀缺,原本就乱象频出的红木商场,变得愈加扑朔迷离。作为红木工业的国家规范,《红木》国标的修订,已是迫在眉睫。
《红木》国标的修订联系国计民生,触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弦。
但是,众口难调,国标的修订,并非易事。2013年5月,国标修订作业被提上议事日程,为了群策群力,起草小组先后于北京、东阳、中山和升天举行征求意见会。这时间,各种声响纷繁呈现,生产商、专家学者、收藏家、质检组织、科研组织、消费者以及媒体,站在各自的态度和视点,对国标的修订各不相谋,争论不休。一时间,大家好像已是把规范红木商场乱象的重担,都寄托在了一纸国标的修订上面。
一边是自身的确存在许多不达时宜的当地,一边是要面临波诡云谲的商场环境和其间扑朔迷离的利益纠葛,纤薄不盈一握的《红木》国标,俨然置身于一种为难的地步。
诞生之初,国标曾规范和引导商场
现有的《红木》国标出台于2000年。彼时,中国民众日趋富裕,对高品质生活的寻求之风也日渐浓郁,由此,红木家私工业随之而鼓起,红木家私店在短短几年间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遍及街头巷尾。
但是井喷式的开展也迅速致使疑问的频发,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一是生意胶葛。商场上的红木成品鱼龙混杂、真伪难辨,因材质而导致的生意胶葛日益增多。但是,因为无规范可依,无论是消协仍是法院,都对这些胶葛束手无策。
二是商品紊乱。因为红木资本缺少,许多家私厂商或收买旧红木家私加以改制,或以进口类似的其他木材做代用品,使得商场上呈现了品种繁多、林林总总的“红木”家私,也使得消费者对红木家私的认知手足无措、云里雾里。
三是“红木”称号使用紊乱。在国标出台之前,市面上呈现了比如红木、香红木、老红木、新红木、花梨、新花梨、紫花梨、红酸枝、黑酸枝、白酸枝等20多个令人啼笑皆非的“红木”代名词。
恰是在上述的商场布景下,大家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出一个威望的说法,为“红木”正名,也“证实”红木,以规范商场乱象。为此,由中国林业科学研讨院木材工业研讨所担任起草,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,《红木》国标(GB/T 18107-2000)应运而生。从此,便成果了今天已广为人知的国标中“5属8类33种木材”之为“红木”的概念认知。红木商场,开端有法可依、有规范可循。
而对于国标制定的意图及其根据,在《红木》国标的前言中便开宗明义地讲道:“现时红木成品用材树种称号紊乱,打乱了商场秩序,为规范商场和确保商品质量,特制定本规范。本规范中红木树种断定的根据:从木材解剖学的视点,研讨明清家私残片的木材特征,研讨目前红木家私用料,参阅国内外正断定名的木材标本和材料。”木托www.fsmutuo.com
|